
近年来,多地依托非遗资源、民间艺术资源,创新产业,在助力文化软实力、促进乡村振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等方面大有作为,非遗的传承与传播、相关扶持政策也成为两会关注的重点,本文就以上内容选摘了两会部分代表、委员的相关提议。
壮大传承队伍 非遗传承生生不息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遗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云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一直致力于非遗人才培养,推动非遗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在她看来,人才是发展之本,也是技艺传承之魂。 建水紫陶博物三展厅 图源:古城建水公众号 “一项技艺带来一份工作,一份工作留住一批年轻人,人活则艺活。”作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田静在钻研技艺之外,投入精力最多的是“传帮带”工作。2008年,建水紫陶非遗从业人员500余人,至2021年,建水紫陶的商户2246户,辐射带动紫陶相关从业人员增加到近4万人。 成倍扩大的非遗传承队伍,产生引领示范效应,让田静看到了乡村强劲的内生动力。2018年,田静成立了“田静紫陶技能传习中心”,开展紫陶技能公益培训,每年坚持举办4期免费培训,截至2021年,共计培训学员300余人。 目前,建水紫陶传承培训针对贫困地区文化水平较低的青年和农村妇女,3个月至半年能初步掌握部分技艺,成为学徒工,工作3年以上的就业平均年收入可达4万元,自主创业者年收入可达8万元。“建水经验”彰显了非遗传承助力脱贫攻坚的实效。 田静带领妇女制作紫陶 图源:建水女性公众号 尽管如此,与丰厚的非遗资源相比,人才缺口仍是长期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年参加全国两会,田静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在职业院校中非遗技艺专业的建设,政府、学校、非遗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共创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新局面。她建议: 首先要精准、合理做好职业院校技艺类非遗专业设置,重点加强能够融入现代生活和较高文化价值的非遗技艺项目给予支持,分类施策,做好保护工作。 再者,要科学、系统做好职业院校技艺类非遗专业的课程安排,兼顾理论与实践,要让专业的人教授专业的课程,提高实用性和吸引力。 三是,深化教学模式,积极搭建实训平台,强化产学研联系,为非遗传承开辟更大空间。 建水名家紫陶精品 图源:古城建水公众号 开拓推广途径 非遗身影随处可见 如何做好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让非遗“活”在大众的日常生活里?这是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在近几年履职中一直思考的问题。 朱鼎健认为,非遗是“历史的活化石”,打上了鲜明的历史地域文化印记,这也意味着非遗在当下面临着市场化创新性的生存发展问题。 四川隆昌非遗文创:隆昌土陶、隆昌夏布 图源:隆昌文旅公众号 对此,今年全国两会上,朱鼎健建议,成立相关鼓励非遗产业化的引导性扶持发展基金,专注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市场化;制定评定机制,涵盖品牌塑造、非遗产品创新、互联网传播、市场推广、文化内涵等维度,对市场化和创新性优秀的非遗项目、传承人或者机构,给予一定资金补助,以此进一步调动各方社会资本投入推动非遗产业化的积极性。 朱鼎健还建议,在全国相关省区市开展首批试点,在学校开设必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开设非遗体验课程。同时可以设立非遗推广大使等评选机制,邀请社会公众人物参与非遗推广,增强非遗的社会传播度。 非遗走进汕头市外马二小 图源:汕头市文化馆公众号 在去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国家一级演员刘莉莉提交了一份《关于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下传播渠道的建议》,文化和旅游部分别就“举办非遗线下宣传展示活动”“加强非遗场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进校园、进社区工作,编写非遗课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促进非遗研学游”四方面进行了详细回复。 今年两会,刘莉莉进一步提出加强非遗的线下宣传,提升体验感。在她看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非遗借助网络传播的效果十分显著,各地针对网络开展的宣传与保护活动也在不断丰富。但一直以来,非遗宣传活动在线下的传播形式比较单一。 大型柳琴戏《古城拉魂》剧照 图源: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公众号 对此,她建议: 一是各地市文化和旅游部门可以广泛开展非遗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课堂活动。 二是将非遗场所设施建设纳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中,推进乡镇历史文化展室、社区村情民俗展示室建设,让群众在开展文化活动时,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是在中小学及学前教育中开设非遗课程,向中小学生介绍家乡的历史文化瑰宝,真正做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入脑入心。 推进文旅融合 促进非遗牵手景区 在当前文旅融合背景下,如何充分整合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推动地方戏曲为人民群众服务,是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遗项目常德花鼓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杜美霜十分关心的事。 怀化雁鹅界古村落“非遗集市” 图源:怀化旅游订阅号 杜美霜表示,近年来,全国各地建设了一大批因地制宜、群众受益的戏曲文化艺术基础设施,广大文艺工作者凝心聚力发展戏曲文化艺术,开辟了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的新空间,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新气象。然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有限的文化资源供给之间仍有矛盾。 “一边是很多院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创排的戏曲节目参加一次艺术节或比赛后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少有演出机会;一边是各地的公园、城市风光带等旅游景点千篇一律,缺乏当地特有的文化气息;另外,群众对戏曲文化的需求也得不到有效满足,我认为,这其中的矛盾应该得到更有效的统筹和解决。”杜美霜说。 面塑走进连云港民主路历史文化街区 图源:江苏非遗公众号 杜美霜建议,相关部门应充分考虑地方戏曲等传统非遗项目推广和展演无场地可用、老百姓盼望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声日益高涨的现状,将全国各地文化和旅游景点内具有文化底蕴、展演功能的建筑设施等进行统一规划安排,在确保有序管理的前提下,提供给各地专业的戏曲文艺院团或相关策展机构,作为公共展演、展览场地,更好地服务群众,发挥其更大的价值。 对此,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颜喜回应,鉴于非遗门类繁多,需要按照能融则融的原则,分类研究、分类指导,对具备进景区的非遗类别,探索适合其走进旅游景区的不同方式。 鼓励对舞台、灯光、音响、舞美等没有特别高要求的传统戏曲等非遗走进景区,在固定演出场所定期定点演出。 苏州市非遗微缩古建模型、二胡 图源:苏州浒墅关发布公众号 结合一些大型展会或活动,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不定期组织集中展示;把非遗传承人的传习所搬到景区里,既可以展示,又可以售卖,还可以供游客体验。 “下一步,我们还将通过不同方式鼓励各市州和景区在非遗进景区工作中先行先试,以点带面地在全省范围内推广非遗进景区的有效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打造一些非遗街区,使其成为游客新的旅游目的地。”颜喜说。 落实相关政策 切实解决“冷热不调” 面对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等发展机遇,进一步推动我国西部地区非遗工作高质量发展有哪些切入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郑晓幸,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加强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建议》,提出了六大举措,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并得到文化和旅游部办复。 藏戏、理塘赛马会、唐卡 图源:成都国际非遗节公众号 “作为文化战线上的老兵、非遗志愿者,见证国家对非遗事业愈加关注,我感到欣慰和自豪。同时,一种忧虑时常萦绕心头,这源于我在文旅领域多年从业的观察。”郑晓幸说。就整体发展而言,他发现,各级政府对非遗的重视程度呈现典型的“上热中温下冷”,即国家政策持续发热、省级贯彻中规中矩、基层落地有些冷清。 近年来,各地都热衷举办非遗展示展览活动,探索直播互动等新形式,支持衍生品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扩大非遗的社会能见度,改善部分非遗传承人的生活。但要想从根本上实现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发展,就要避免“节会一片热闹,散会一片凄清”,不能只求热热闹闹而不图踏踏实实。 都江堰非遗竹编技艺手工制作而成的茶具 图源:又见都江堰公众号 今年,他希望能从机制入手,以落地为准,破解“冷热不调”的问题,有效缓解基层资金、人员等不足的情况。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彭水苗绣”传承人李绍玉在多年经营中,提出了“公司+培训学校+农户”的模式,免费为建档贫困户等困难人群开展集中的苗绣培训。 今年上会,她重点关注各地如何加快政策的落实。建议各地加快推进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的落地见效,尤其是针对非遗保护传承的迫切需求,切实解决有宏观政策、无落实措施的问题。 彭水苗绣 图源:彭水文旅公众号 她认为,要树立一系列创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意见》要求,制定本地区的实施方案,落实好推进非遗繁荣发展的一系列举措。 具体来说,一要持续不断抓好非遗的调查、发掘和公布;二要抓好非遗传承人分级、分项目的培训工作;三要抓好文旅融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融入现代元素,实现非遗凤凰涅槃;四要以产品及衍生产品为中心探索推进市场化运作,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