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在新岁来临之际,一走进位于成华区下涧槽社区二楼的王培波锔瓷艺术工作室,就感觉里里外外焕然一新,如同刚刚修复过的瓷器,焕发出崭新的蓬勃生命力。
当前,成都正全力推进“三个做优做强”,打造“三城三都”品牌,加快推动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作为成都主城区,成华区深入推进文化赋能行动,围绕做优做强中心城区“文化传承创新”核心功能,努力讲好成都故事、增强成都印记。非遗保护,就是实施“文化传承创新”、讲述成都故事的最佳抓手之一。作为成华区“非遗在社区”落地项目之一,锔瓷技艺早已在成华区安家。2019年4月,在成都市成华区文体旅局的积极扶持下,王培波锔瓷艺术工作室在二仙桥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挂牌成立,2022年岁末更是迎来了改头换面的成长和蜕变。全面完成升级改造后,工作室从最初的20平米,扩展到现在的120余平米,实现了从量到质的涅槃重生。
探索“从一到多”的
非遗保护成华路径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老话,说的就是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锔瓷技艺为全手工制作,是把已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修复起来。修复好的瓷器,不影响实用性,更添几分观赏性、装饰性,别具美感。经成华区文化馆申报,2020年“锔瓷技艺”成功列入成都市第七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11月,列入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锯瓷技艺传承人王培波,先后获成都市文联、成都市民协颁发的“2020年度优秀民间文艺家”称号、成华区总工会授予的“成华工匠”称号、成都市2021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
从一间斗室到一百多平的空间设施,王培波见证了工作室的一点点蜕变。“王培波锔瓷艺术工作室”从正式挂牌的那天起就有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从单一的锔补展示,到集修复展示、传承体验、培训教学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锔瓷技艺正以多变的崭新面貌走进并融入社区生活。
目前王培波锔瓷工作室一共有15名徒弟,学习目的有出于兴趣爱好,也有职业需求;有附近工作的上班族,利用业余时间拜师学艺,也有从外地慕名而来的从业者,希望在锔瓷一行有所收获。在附近工作的小慧就是王培波的得意弟子之一,学习锔瓷技艺已有两年,现在已能独立完成锔补工作。她表示自己一直对民间传统手艺充满兴趣,在学习锔瓷的过程中,不仅是学习手艺,同时也是跟物件进行历史对话,赋予它新的生命力,也培养了自己的社交自信,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这个工作室也是自己沉淀和放松的一方天地。
据统计,整间工作室全年修复各类陶器、瓷器、玻璃等器物近600件,接待参观、研学超过10000人次。2020年11月1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到二仙桥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进行调研时,就对锔瓷非遗项目表示了欣赏和肯定。
2020年11月1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到二仙桥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进行调研
“很多机关和企业培训、学生研学交流都喜欢到二仙桥活动中心,这个工作室几乎是必到点位,最忙的时候,一天有三、四轮的参观和学习。”王培波介绍,“因为成华区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工作室得以实现升级打造,有了更大的空间、更齐备的功能,来学习、了解锔瓷这项手艺的人越来越多”他对锔瓷的传承发扬充满信心。成华区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认为,非遗的保护是活态的、生动的、与人息息相关、与传统一脉相承,尤其要有效破解“重申报、轻保护”的工作沉疴,避免“闭门造车”的单一模式,因地制宜实现文化传承创新,与市民联系更加紧密,引导非遗资源以多层面展示、多种方式真正落地社区,成长为独特的华美生活图卷。
打造“由点带面”的
非遗保护多维体系
近年来,不仅是锔瓷项目,成华的非遗整体保护也呈多点开花之势,“由点带面”,初成体系。锔瓷技艺项目呈现喜人成效的背后,是成华悠久的古蜀文明、天府文化,曾经的“大农村+老工业基地”,清代以来的客家移民和五十年代的工业移民,都为成华涵养以及带来了各地优秀的民间文化资源。经过多年收集、挖掘、整理和保护,现有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个,其中省级项目3个(成都面人、四川评书、锔瓷技艺);市级项目6个(裘衣制作技艺、温鸭子手工制作技艺、杨氏太极推手功法、赵门武术、吴氏小儿正畸手法、牙牙饭);区级项目1个(毛发微编)。区级储备项目5个(漆艺、全形拓、瓷胎竹编、民间彩塑、蛋雕)。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1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2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优秀实践单位1个;市级非遗传习所1个。
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束之高阁,令人无法接近,而是真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成华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不断完善保护和管理举措,务实推动非遗保护工作。2006年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小组,在区文体旅局的领导下,区文化馆具体负责区内民间文化艺术和非物质文化资料收集、整理、名录申报和保护,取得显著成效。2014年,成华区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彩塑);2017年、2019年成功承办第六、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分会场活动,均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表彰;先后编辑出版《成华区民间文化艺术选集》、《四川清音表演艺术家李月秋演唱曲目珍本汇编》,录制《四川清音经典曲目演唱音频》,印制《成都市成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折页,拍制成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抖音视频等进行多层次传播。在2022年度成都非遗抖音作品征集评选推广活动中,抖音视频《四川评书》获最佳创作奖、《锔瓷技艺》获优胜奖。不仅扶持打造培育非遗工作室、生产性保护企业、非遗传习所,成华区还积极收藏剪纸、毛发微编、金石全形拓、民间彩塑、蛋雕、成都面人等项目代表作品,专设非遗展示厅,全年免费开放,累计接待参观市民数千人次。
群文活动,绽放非遗魅力。每年紧扣“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成都国际非遗节分会场、“畅游成都·体验非遗”、“非遗在社区”、“成都文化四季风”等主题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非遗进景区”、“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等展示体验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把非遗带到社区居民身边,足迹遍布成华大街小巷,让不同年龄、职业的群众近距离感知非遗,获得非遗赋能生活的幸福美好。比如,很多市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成都面人”项目的了解只是一个个造型各异的面娃娃。通过现场展示、动手参与、与传承人交流互动,面人技艺背后的工艺变化、情感记忆就有了更新的碰撞和承载,就有了更鲜活的生活。
▲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成华区主题分会场
▲成华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进校园活动
▲非遗进社区
▲畅游成都·体验非遗系列“我们的节日·中秋”
公益培训,延续美的传统。在成华,区文化馆市民文化艺术学校公益培训一直备受欢迎,拥有广泛坚实的群众基础。成华区文化馆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把非遗类如剪纸、四川清音、车灯等项目引入公益培训课程,把非遗教学纳入推进全民艺术普及的进程中。专业教师、传承人坐镇授课,从基础知识讲起,引导兴趣、培养审美。在学期末的成果展演上,学员们走上舞台,独立完成技艺展示和表演。“之前一直不太了解四川清音,在一场非遗演出中偶然听到,就觉得好听,很喜欢,所以就来文化馆报名学习了”学员张阿姨就是一个例子,她在学习成果展演上跟同学们一起表演清音节目,虽然有些生涩,却也赢得满堂喝彩,十分开心。2022年 7月,由成都市成华区文体旅局主办的成华首个社区美育公益培训正式启动招生。通过与四川音乐学院深入合作,引入美育名师,为区内8个街道13个社区送上20个班级、720课时的公益培训课,其中“非遗在社区”引人注目。多项非遗走进成华的美育课堂,引导群众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不断提升精神内涵。在一次次培训、展演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群众参与积极性,加深非遗认知,扩大充实非遗传承队伍,既有效推动了全民艺术普及,又让群众在非遗保护传承的实践中,涵养了文艺素养,实现社区美育。
▲2019年第二期公益培训学习成果展演(四川清音)
▲社区美育“非遗在社区”成都面人课堂
持续发力,走向更大舞台。成华积极组织区内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走出去,曾组织支持民间川剧百家班远赴俄罗斯等欧洲四国成功访问演出;选送成都面人传承人随四川访问团“天府宝岛行”赴台湾交流;支持蛋雕传承人到美国、新加坡等国参加国际蛋雕协会交流展;2020年组织“民间彩塑”非遗项目参加四川省首届乡村艺术节乡村集市展销活动;组织区内项目“赵门武术”、“杨氏太极推手功法”和“温鸭子制作技艺” 参加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成都市主场活动;组织全区非遗项目参加历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主、分会场活动;利用节假日,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线上直播系列活动等。成华区通过不同的平台和方式,把非遗推向不同的展示舞台,推动成华非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成华区主题分会场
▲成华“民间彩塑”非遗项目参加2020年四川省乡村艺术节
▲2022年成华区“非遗在社区”非遗项目剪纸直播
非遗是什么?成华区社区美育培训剪纸班的学员们曾说“非遗是老一辈们代代相传的让生活更美好的东西,以为很遥远,其实就在手边。”成华区文化馆非遗工作部的工作人员认为,非遗就是要让老百姓触手可及,融入群众生活,才能真正让非遗保护传承可持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赓续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也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对于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成华区的非遗保护传承已迈出铿锵步伐,初步形成“多点多维度”的格局。接下来,成华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紧紧围绕成都市做优做强中心城区“文化传承创新”核心功能,成华区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先行区,积极推动区内文化保护传承迈向新台阶,为成都打造彰显中华文明魅力、天府文化特色的世界文化名城提供厚重华美的文化底色。